随着国六法规的推进,排放要求的提高,各大厂家也在不断探索全新的后处理技术,越来越多的挑战在迎接着大家。
除大家熟知的EGR+SCR外,还搭配使用了不少后处理模块,ASC - NSC - DPF(cDPF/sDPF)- DPM - DOC等,今天就给大家一一讲解目前国六主流的技术方案。
国六除了对NOx和PM排放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定,还规定了CO、HC、NH3等排放限值,同时也会增加对PM排放的监控。
NOx和PM 的生成条件本身就是矛盾的,通过EGR系统减少NOx值的同时PM颗粒物的排放就会增加,为了处理PM颗粒物的排放,上述系统在后处理中增加了DPF(颗粒物捕捉器)用来处理捕捉PM。
但是DPF在捕捉到一定量的PM时(即碳载量),便需要提升排放温度来再生DPF,于是便多出了DPM(博世HCI喷射系统),用于再生时给排气管喷射一定量的燃油,提升DPF的再生温度。
注:上述DPM+DPF组件在之前的文章中有专题写过,这边就不再赘述。
该系统的布局是一种主流的国六后处理技术方案,除却ASC之外,各个部件之前都有过详细的讲解,但是唯有一个ASC大家可能并不了解。
那么ASC又是什么呢?
ASC并不是指一个部件,全称为:氨逃逸催化器。由于车辆可能存在尿素泄露、反应效率低等情况,尿素分解产生的氨气可能会未参与反应而直接排出大气。这就需要安装ASC装置已防止氨逃逸。
氨逃逸催化器(ASC)一般安装在 SCR 后端,它在载体内壁使用贵金属等催化剂涂层,用于还原废气中的氨,ASC通过催化氧化作用降低 SCR 后端排气中的氨(NH3)的装置。